工作在澳洲

在对澳洲一切习以为常之前,记下最初感受不同的地方。
首先,说下澳洲的互联网状况,在来之前听说过的公司只有 atlassian 一家,后来发现也有不少的小的初创公司。另外就是整体的感受,不像国内能够时不时感受到互联网切切实实的给生活带来变化,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在澳洲也没有。澳洲节奏很慢,找工作也慢,不比国内很多公司通知面试几场谈下来当天就通知结果。我刚到澳洲时,签证和英语都是一个问题。当时的想法也简单:随便找家 local 公司,练练英语也好。

说说我刚到澳洲时的英语水平,虽说大学英语六级一次过,但是听说真的很水,几乎没有开口说过英语,接到中介电话都听不懂说什么。所以,最开始也只是熟悉下这边的生活,找机会练练英语,有事没事参加下 meetup 。技术类 meetup 一般都提供 🍕 和 🍺。语言类 meetup 大家英语都不好,所以也没什么顾忌,参加的多了,跟人说英语的时候就不会慌。同时你也会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一样程度的烂,但是他们很多人更为积极主动,即使说的很烂也很有自信。

开始的一段时间,除了学英语,还在家做饭做家务,十分受气。因为签证只能找短期工作,开始在 seek 上投简历,目标是一份短期合同工作。这边的合同工很普遍,工资相对较高。另外,很多资源都是在中介手上,不过中介还是相对靠谱的。开始的进展很不理想,中介联系之后大多不了了之,到后来才发现,其实合同工对我来说更难,因为英语和签证的原因,对他们来说风险很大,倒是大公司才愿意也有能力承担这些风险。所以,之后就只看全职工作了,LinkedIn 上也比 seek 上更有效率。

之后接到几个面试,开始的时候也不清楚这边都是什么套路,整体慌着学英语,也没时间做很充分的准备,在面试之前就做些编程挑战题目,还有浏览一些面试题。总共也没经历几次面试,比较有含量的就是面试本地一家独角兽企业(事先并不知道,中介通知我面试之后跟我介绍才知道)。中介还是很负责的,给些建议,练练英语。第一次面试就是和 HR 聊一些面试问答题,说实在答的并不好,因为有些记忆性的问题没有准备,还有就是可能当时只说了一个点,面试完了坐在车上想的时候,觉得没有答好。不过反馈说还好,然后通知二面结对编程(之前只在书上看到的概念)。实际就是出题编程,总的来说没什么难度。之后就通知最后一面三小时。了解了这家公司之后,他们也将在中国设立分部,对它还是蛮有兴趣的,于是最后一面花了不少时间准备。最后一面分两轮:第一轮实现一个简单游戏,现场投屏写代码。当时压力很大,加上又对那次机会很重视有点慌。不过第一轮还好。第二轮让实现 Virtual Dom 的 diff 算法,这个与我之前预料的不同,现场不可能好好思考,感觉脑袋完全懵逼。结果就悲剧了。当时觉得很可惜,如果之前不准备这么多,可能面试也不会这么慌,也不会感到那么遗憾。面试完之后接到另一家公司(现东家)电话准备最后一面,不过没过多久就取消面试直接签合同了。因为这家公司说为我做担保,并且支持我上英语课,当时还挺满意的就没有继续找其他机会。

就我仅有的经历来说,澳洲求职还是很可能要与中介打交道的。与国内相比,机会少一些,但是有不少合同工薪酬很不错。面试过程比较可能会要求现场编程,甚至于稍微复杂比如一个小游戏。

再说说这边的工作情况,越是小公司可能越是不尽相同,这家公司人与人之间相处很融洽,你会觉得自己受欢迎。当然这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就想这么小的一家公司就如此重视企业文化,想想国内几千人的公司从来没重视过这些东西。办公环境不错,就在 Rock 区,有健身房,很多人觉得最棒的是咖啡机。入职时送一个小 Kindle,每季度会选一本书,当然与管理文化相关。

最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 E2E 测试,QA 是质量辅助,测试还是要开发写的,测试已经帮助梳理好了关键 Case,剩下就是用代码实现了。这个国内很少有执行的,有些大公司喊着去测试,结果是测试转开发,开发也不写测试,测试交给外包来做。个人认为就国内情况而言,在野蛮疯长阶段,舍弃部分代码质量是有必要的,但是当客户稳定时,代码质量不容忽视。不止是 bug 带来的隐患,还有人员交替频繁,技术债早晚都要还的。

之后 bootcamp 临时加入其它小组 1~2 个星期,也算是帮助熟悉业务和同事。

敏捷开发毫无疑问是主流,在国内的时候团队也尝试过,结果不尽人意。这个也跟文化和管理方式有关,国内的企业才多久,百度什么时候才提出自己的愿景。敏捷开发对个人素质和能力都有要求,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国内情况很复杂,有自己的特点,人情社会嘛。但是不管怎样,个人觉得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拍脑袋分任务未免太初级。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每季度公司会组织一次 Smash it, 两周时间放下手头工作搞创新,做你觉得能创造价值的任何事。后来才知道这个是政府支持的,其它公司也有类似的活动。–《浪潮之巅》讲成功的基因时 3M 成功的秘诀。

管理文化,公司完全信任员工,允许远程办公。推崇 Ownership 每个人都是 Owner,而不是一颗螺丝钉。Ownership 中, 不是 Boss 指挥你做什么,而是员工告知老大自己要做什么。可能因为没有绩效之争,员工之间也比较和谐,Manager 很少管,更多的是怎么支持你的工作。两周组织一次一对一谈话,帮助你 review 或者哪些能够支持你的工作。

前端小组,两周组织一次会议,基本就是一次 Catchup,你可以添加一些话题,比如引入新的工具,新的规范或者技术上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会议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