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见识》

很惭愧的说,《见识》是我读的第一本吴军的书。《浪潮之巅》因为太畅销的缘故,一直未曾列入个人书单。书名《见识》,内容由《硅谷来信》专栏文章整理而来,所以话题很泛。就单一方便而言,不如名家随笔随想深入,但是非常贴合日常生活的缘故,观点非常中肯,非常有说服力。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所讲道理相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阅历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于我而言,受益匪浅。

序言中讲《命运》,提到他朋友说他去腾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原因是:这家公司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读到这儿时,触动很大,回想自己过去在做出选择时从来没有这样的眼界。我们常常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还重要,对一个人来说 10 年前选择阿里巴巴或者一家更高薪的小公司,现在看可是云泥之别。当然,我们并不能预料到今天阿里巴巴能够这么成功,如果一个人做错了选择我们也不能因此说此人没有眼光,因为不少聪明的专业投资人都错过了,何况我们呢?不可否认的是,就是这样的见识往往对我们的命运影响巨大。(想下自己目前的公司就不符合这一原则,甚是惭愧)

这本书首先谈幸福与成功,这样的安排很有心思。在《人生的智慧》中讲,人生的智慧就是最大程度的追求幸福。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活着,然后找到自己的答案。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必须学会面对。非常朴素的道理非常难懂,对我而言至今依然没有顿悟。或许太多人想着逆袭,太多人愤愤不平,作者在《这个世界并没有欠你什么》给予回复,以正三观。婚姻和家庭在幸福中至关重要,不得不说在我们选择伴侣的时候太不成熟,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人生是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心智的过程。还有一篇谈让父母成熟起来,我自己也承认在与父母沟通这方面做的很差,慢慢地才发现与父母之前的隔阂越来越大,以至于经常普通的问候都不想重复。人到中年,这些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人生需要做减法。为何硅谷有这么多印度高管,作者给出的解释不错。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中国的文化制度和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性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若比较专业人才我们一点不差,但是成为高管需要的是软实力,这些恰恰是国内高材生最为欠缺的。国人选择太多,人太浮躁其实大家也知道因为我们喜欢攀比,聚会时经常打听谁谁换了新工作拿的薪资有多少。作者在《西瓜与芝麻》中讲的捡芝麻行为,作为一个珍惜自己时间的人很少这么做,时不时也会有这样的行为。对抢月饼一事,我也有不同的看法,说他们捡芝麻不无道理。对我而言必须时刻警惕,回想下过去工作中,有太多时间花在自认为一文不值的功能上。而现今所在公司想做一个平台,或许真的不如聚焦在一个产品上来的好,把自己所擅长的做到极致。之前读的一篇关于德国制造的文章,也讲到同样的事,德国聚集了非常多的行业第一的小企业,他们在经济危机中有更强的生命力。如果什么都想做,可能什么都做不成功。

玻璃心,输不起。记得之前读的一篇文章讲陈浩南为何能够东山再起,就说到愿赌服输,甘心受罚。说实话,一般人还真难做到这点,输了总是不甘心。无论贫富,父母要培养孩子:有见识,有爱心,守规矩。

不做伪工作者。衡量伪工作可以比较最终效果与投入。英文我们会强调 outcome 而非 result, 这儿是有差别的,可以将 outcome 理解为长远的最终效果。在刚开始工作时, 可以说我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对工作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想着把交给自己的事做完就好了。在过去一年才读了一些关于管理的书,这一章的第一板斧让我想起了《Making Yourself Indispensable》,这本书确实非常实用。OKR 也是今年才在公司内部推行。对我来说是,知易行难,一直没有认真对待。关于职业的误区,可以说这些问题自己都有,过去一年改善很多,与领导的沟通交流,以公司视角去看问题都有所提高。有些经验教训都是花时间获得的,所以可以说如果职场新人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有人传授这些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现在对我来说,选择一家公司,需要考虑的就是:公司或者产品是否独立无二;其次才是团队。

关于投资,年轻人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这句话一点不假。同时我们自己有点闲钱的时候就会蠢蠢欲动,我自己也损失了不少钱在股市。但是年轻人迟早要载跟头,不如早一点犯错,早一点吸取教训。很多人说炒股犹如和自己的欲望博弈,很多人根本做不到理性。就像一个赌徒,连续赢了 10 次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技术高明一样,但是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零和游戏,最终依靠赌博发家的毕竟是少数。我们也能找到少数的幸运儿,但这和中彩票的概率是一样的,只是中了彩票之后我们会把它归于运气。成功时必须看到运气的成分,失败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说话与沟通,凡事莫争,就算争赢了也无济于事。所以说,讲话要达到目的。

评论